品牌营销中亚当斯密的价值与价格理论

今日导读:基于分工、交换及货币的考察,斯密进一步讨论了货币与商品交换比例问题,即价值的决定。在这里,斯密从具体的经济现象走向了理论的抽象,首次对价值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这是他对前人思

  基于分工、交换及货币的考察,斯密进一步讨论了货币与商品交换比例问题,即价值的决定。在这里,斯密从具体的经济现象走向了理论的抽象,首次对价值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这是他对前人思想成就的重大发展,也是对经济学说史的重大理论贡献。

  1.关于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斯密认为“价值”有两个不同的含义,有时它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作使用价值,后者叫作交换价值。在明确地定义并区分了两个概念之后,斯密进一步论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  这就是著名的水和钻石价值悖论。

  斯密正确地指出了使用价值不是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但却不了解使用价值实际上也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前提,从而错误地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会有交换价值。他没有认识到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属性,也就不能解决价值悖论,而其后的古典经济学家也是如此。

  2.关于价值的决定

  斯密明确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是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斯密并没有区分劳动的具体形式,而是认为无论哪个部门的生产劳动都能创造价值,将决定价值的因素归为一般社会劳动,在这一点上他要比配第以及重农主义者前进了一步。

  在回答劳动是如何决定价值的问题上,斯密给出了两种价值论的解释。首先,他从生产领域出发,认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决定了该商品的价值。他说:“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  由此,斯密创造了商品的“真实价格”的概念,就是指商品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量而决定的价值。接着,他指出,商品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一般地说,二日劳动的生产物的价值二倍于一日劳动的生产物”  。同时,斯密还区分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提出了要将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来计算价值量的观点。他说:“一点钟艰苦程度较高的劳动的生产物,往往可交换两点钟艰苦程度较低的劳动的生产物。”  这些观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斯密有时又从主观的角度来理解耗费的劳动,认为它是劳动者对自己安乐、自由和幸福的牺牲,劳动量的大小不是取决于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而是取决于这种主观牺牲程度的大小。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后的经济学家以“负效用”理解劳动提供了基础。

  既然价值是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那么,商品交换实质上不过是体现在这些商品中的劳动量的交换。这就是斯密的第二种价值观,即商品价值是由这个商品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决定的。他说:“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斯密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又是商品在交换中购买后支配的劳动。因此,商品价值还具有由外在尺度决定的二重性。对于已得此物但愿用以交换他物的人来说,它的真正价值,等于占有它而能自己省免并转加到别人身上去的辛苦和麻烦。

  斯密认为劳动决定价值的规律只适用于简单商品生产,不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耗费劳动决定价值同购买劳动决定价值之间有矛盾,二者量上的差异使得斯密不得不抛弃了劳动价值论而转向收入构成价值论,即“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  对此,他的解释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的出现使得生产原材料增加的价值不能全部属于劳动者,而要扣除给予资本家的利润以及给予地主的地租两个部分。这样,商品的真实价格就有了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这就是著名的“斯密教条”。

  综上所述,斯密不能理解价值形成的全部秘密,因而在价值论中出现了混乱,在他的体系中,“不但看到两种,而且看到三种,更确切地说,甚至四种尖锐对立的关于价值的看法,这些看法在他的书中相安无事地并存和交错着。”  不过,总体来讲,斯密基本上还是立足于价值由耗费劳动来决定这个正确观点之上的。

  3.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通过观察,斯密发现市场中的商品价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发生变动的,但是存在一个中心价格,“各种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时会把商品价格抬高到这中心价格之上,有时会把商品价格强抑到这中心价格之下。可是,尽管有各种障碍使得商品价格不能固定在这恒固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  这个中心价格就是自然价格,商品的价格即市场价格。

  斯密的自然价格即价值,“一种商品价格,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可以说是按它的自然价格的价格出售的。”

  斯密把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波动看作规律性的现象,认为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决定了市场价格围绕着自然价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由于买方之间的竞争,市场上商品实际出售价格上升到自然价格之上;而当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时,卖方的竞争促使商品实际出售价格下降到自然价格之下;而市场的供求平衡时,市场价格便和自然价格完全或者大致相同。斯密进一步指出,市场价格对自然价格的背离通过劳动和资本的增减可以对生产起到自然的调节作用,形成市场供求关系的最终平衡,而使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趋于一致。

品牌营销中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贸易理论:主要内容

  斯密将其社会分工说推广到了国际分工领域(推广得出了国际分工说),他进一步阐释道: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

  而贸易则是实现国际分工的必要途径。据此,斯密提出了他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阐释了国际分工和贸易产生的基础和理由:为简化问题,这里不妨假定有A、B两个国家,分别都有X、Y两个生产部门,但在X部门A国的生产成本比B国低,在Y部门A国的生产成本比B国高,也就是说,A、B两国各自在X、Y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分别具有绝对优势,并且产品的国内交换价格取决于相对生产成本。这时,A、B两国就存在着进行国际分工和互惠贸易的基础——其合理分工是,A国专业生产X产品,B国专业生产Y产品,然后进行互惠贸易,即可使两国同时受益(这比A、B两国各自分别同时生产X产品和Y产品能得到更多的实际收入)。

  再举例来说,我们不妨把前述的关于甲、乙两人的例子推广到A(对应甲)、B(对应乙)两个国家,但为了简化问题并突出要点,我们这里不妨假定A、B两国的劳动力人数相同,并且A国所有劳动者的素质都相同(都和甲一样),B国所有劳动者的素质也都相同(都和乙一样),这相当于假定了A国的制帽业具有绝对的生产成本优势,而B国的制鞋业具有绝对的生产成本优势。通过前述的例子,我们容易明白,与两国都分别生产帽子和鞋子相比,如果A、B两国分工,由A国专门生产其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帽子,B国专门生产其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鞋子,然后再按照2顶帽子换1双鞋的相对价格进行国际贸易,则显然可以大幅度地同时提高两国的实际收入(平均来看,两国的每个劳动者都可以多收入1顶帽子),这相当于两国通过分工和贸易在国际范围内优化了资源配置,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总体的生产效率。

  斯密的国际分工贸易学说首次以市场经济理论(market economy theory)为依据,较为科学地解释和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好处——国际贸易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而是可以使贸易双方实现“双赢”(win-win)的资源优化配置(optimum allocation of resource)。斯密的贸易理论为自由贸易思想提供了理论根据,并有力地抨击了传统重商主义的谬误,结束了后者对于贸易学说的长期统治地位,其贡献和意义都十分重大。但是,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贸易理论自身却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他所主张的互惠贸易前提条件(要求各国都必须有自己的在生产成本上占据绝对优势的产业部门)过于苛刻,从而尚不具有一般性,只能解释现实中的一部分国际贸易现象,而不能解释现实中还存在的,当一个国家在所有生产部门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并可使贸易双方都同时受益的现象。因而后来,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这一国际分工贸易理论,提出了一个更为科学也更具一般性的相对成本优势贸易学说(trade theory of relative cost superiority,又称相对成本优势贸易理论)。

  今天关于品牌营销中亚当斯密的价值与价格理论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呢,更多关于品牌广告营销策划的资讯请关注三众广告。

猜你喜欢

品牌营销中分销渠道的企业功能:便利搜寻、调节产销、提供服务
品牌营销中什么是游击营销:游击营销的内涵、发展历史
品牌营销中消费者购买动机的类型:分为生理的、心理的、学习的、本我的、自我的、超我的
品牌营销中新古典均衡区域增长理论的基本观点
品牌营销中折价促销的营销策略:折价促销,折本赚吆喝
品牌营销中新凯恩斯学派的价格粘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