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投入产出法既是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也是研究国民经济体系中或区域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部门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华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
1. 投入产出法的概念
投入产出法既是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也是研究国民经济体系中或区域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部门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华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1906—1999年)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创始人。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为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1973年,里昂惕夫因在投入产出分析中所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里昂惕夫为俄裔美国经济学家,1906年出生于彼得堡,1921年考入了彼得堡大学,专修社会学,1925年取得了社会学硕士学位,这时他年方19岁,毕业后被校方留任为助教。当苏维埃政权建立起来的时候,当时的苏联急需恢复和发展经济。里昂惕夫的父亲参加了编制1923—1924年苏联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工作,社会与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和时代的需要,使这位还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年轻人,对经济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他一边担负繁重的教学工作,一边阅读有关经济学理论的书籍。1927年,里昂惕夫来到马克思的故乡德国,进入柏林大学博士研究生班继续深造,1928年,取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
投入产出法是一种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里昂惕夫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投入产出法的研究工作。1936年,他发表了《美国经济体系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一文,文中阐述了有关第一张美国1919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工作、投入产出理论和相应的模型以及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1941年,里昂惕夫出版了投入产出分析的第一本专著《美国经济的结构(1919—192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迫切需要一个相当科学和精确的计算工具。投入产出法逐渐引起美国政府和经济学界的重视。美国劳工部为了研究美国战后的生产和就业问题,聘任里昂惕夫指导编制1939年的美国投入产出表。历时5年,该表于1944年完成后,美国劳工部立即用该表来预测美国1945年12月的就业情况,并对1950年美国充分就业情况下各经济部门的产出做了预测。后来美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证实了预测的准确性。于是,在1949年,美国空军和美国劳工部协作,组织了一个有70多人参加的编制组,花费了150万美元经费。到1952年秋,这个小组编制了1947年的包含200个部门的美国投入产出表。此后,美国政府定期编制全国投入产出表,作为国民经济核算和决定经济政策的依据。
投入产出分析的特点和优点是能够用来研究实际经济问题。它是从数量上系统地研究一个复杂经济实体的各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这个经济实体可以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小到一个省、市或企业部门的经济。进行经济预测,是投入产出法最广泛的应用。研究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将对社会经济产生什么影响,也是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要应用。投入产出分析还可用于一些专门的社会问题研究,如环境污染问题、人口问题、世界经济结构问题等。任何一种产品均可以从生产和使用的角度分别加以考量,从生产角度来考量,可以分析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不同部门产品的投入情况;从使用角度来考量,可以分析该产品在不同部门中的使用去向和使用情况。
197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祝贺里昂惕夫获得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贺辞中这样写到:投入产出分析为研究社会生产各部门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系统地分析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易提供了一种实用的经济分析方法。事实表明,投入产出分析不只在各种长期及短期预测和计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适用同经济制度下的预测和计划,无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还是中央计划经济。
2. 投入产出的内涵
1)投入产出的“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要耗费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投入包括中间投入和最终投入两个部分,中间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耗费的产品和服务,主要表现为原材料和服务的耗费;最终投入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其价值形态表现为增加值或新创造的价值,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2)投入产出的“产出”是指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去向、流向,即使用方向和数量,又叫流量,如用于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和积累。产出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中间产品是指用于供生产别种产品并被进一步加工的产品,最终产品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像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以及用于出口的产品均属于最终产品。
投入产出分析是现代经济问题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依据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之间数量上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它把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活动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力图根据观测到的经验数据描述产业经济体系的运行状况。这种方法最初是从各国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活动进行统计和计量中产生的。投入产出法就应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产业联系分析来说,是通过编制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和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构成一个模拟现实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产品的相互“流入”“流出”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数学模型,并以此来分析各产业间的各种重要比例关系。
品牌营销中投入产出分析的局限性
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在投入与产出上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生产技术联系和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可以用投入产出表综合反映出来。投入产出模型的一个重要用途是通过分析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为选择某一时期的重点发展产业提供依据。然而,利用投入产出进行产业结构分析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局限性。
(1)同质性假定,即一个产业只生产一种同质的产品,而且只用一种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即每个产业只有单一的消耗结构。一种产品不允许由几个产业来生产,也不允许几个产业联合起来进行生产。一种产品的生产形成一个产业,有多少种产品就形成多少个产业。这一假设忽视了现代社会中企业生产的多样化与协作化趋势。实际上,每个产业都是多种产品的集合体,划分产业部门不可能按产品细分。此外,在应用产业关联度来选择重点产业时,不同的部门划分,会得到不同的排列顺序。
(2)比例性假定,即各产业部门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每个产业部门各种投入的数量同该部门的总产出成正比例变动,即各项消耗系数是不变的。而实际上,各产业部门生产量与生产消耗之间存在两种不同的关系:一部分消耗会随产量的增加而以一定比例增加,如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消耗,在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固定的线性比例关系;另一部分消耗并不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是基本上保持不变,通常称为固定消耗。因此,在比例性假设下,不存在规模经济问题。
(3)模型是静态的,没有考虑各产业部门生产时间先后的影响。这显然与现实的产业发展相悖。假设产品 X 2 的生产速度较慢,但却是 X 1 的生产所需的投入品,则 X 1 的生产速度显然会受到 X 2 的影响;如果 X 1 又为生产 X 2 所需,则 X 2 的生产速度又会受到进一步的影响。此外,投入产出模型没有考虑价格变动、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而在实际经济中,生产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包含价格因素,但现实中的价格总是波动的,与该模型的假设不符。
因此,投入产出模型既是产业结构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又有其局限性。一般来说,投入产出分析适用于短期而不适用于长期,适用于分析而不适用于预测。这是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产业结构分析时应特别注意的。
今天关于品牌营销中投入产出法是什么意思?投入产出的内涵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呢,更多关于品牌广告营销策划的资讯请关注三众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