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第一阶段:边际产量>0,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在这一阶段,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均呈上升趋势。在这个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上升趋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呈下降趋势
基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经济学家根据可变要素投入数量及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将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4-1所示。
图4-1 短期生产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边际产量>0,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在这一阶段,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均呈上升趋势。
在这个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上升趋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呈下降趋势;同时,又由于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也呈下降趋势,则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能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品总成本。所以从管理决策角度,可变要素投入量停留在这一阶段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这阶段应重点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以不断提高产量。
第二阶段:边际产量>0,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在这一阶段,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总产量呈上升趋势,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
在这个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上升趋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呈下降趋势;又由于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呈上升趋势。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运动方向相反,说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找到一点使两种成本的变动恰好抵消。在这一点上再增加或减少可变要素的投入量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所以这一阶段是经济上合理的阶段,从管理决策角度,重点是确定可变要素的最优投入量。
第三阶段:边际产量<0,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在这一阶段,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均呈下降趋势。
在这一阶段,总产量呈下降趋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呈上升趋势;同时,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会使总成本上升,企业如果在这个阶段组织生产是十分不利的,可变要素投入量过多,反而导致效益下降。要改变这种不经济的状况,从管理决策角度,重点是改变前提条件,如生产技术条件和其他要素投入量等,这些条件发生变化,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就不适用了。
生产三阶段理论说明,在企业里,劳动力和资本之间应当始终保持合理的比例,不变要素量相对过多(第一阶段)或可变要素量相对过多(第三阶段),都会导致经济效益的下降。合理的生产阶段应在第二阶段,理性的厂商会选择在这一阶段进行生产,至于选择哪一点生产,要看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收益。如果相对于资本的价格而言,劳动的价格相对较高,那么,劳动的投入量靠近A点对生产者有利;如果相对于资本的价格而言,劳动的价格相对较低,那么,劳动的投入量靠近B点对生产者有利。
品牌营销中什么是生产要素密集度转换(逆转变化)规律
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科技、自然资源等。
根据经济活动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可将生产部门划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轻工业,纺织、服装、食品、玩具、家具等部门对技术和装备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劳动力是工业生产要素的主体。
在工业结构趋向重工业化时,由于钢铁、石油、有色金属冶炼、煤炭及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需要对生产设备投入巨额资金,此时工业结构进入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阶段。
在工业结构进入高加工度化后,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占据中心地位,科学技术成为工业生产要素最重要的因素,工业结构则表现为“技术密集化”趋势。
随着工业结构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由原材料工业到高加工装配工业的转移,工业生产要素也发生从劳动力到资金,再到技术的相应转移。
因此,从工业化对生产要素依赖程度看,工业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本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结构转变。
今天关于品牌营销中什么是生产三阶段理论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呢,更多关于品牌广告营销策划的资讯请关注三众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