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工厂的最小有效规模是指在长期中,平均成本处于或接近其最小值的最小的工厂规模。某市有一所国有中型化肥厂,年产化肥80万吨,其中合成氨肥料50万吨,尿素30万吨。该厂建厂已有5
工厂的最小有效规模是指在长期中,平均成本处于或接近其最小值的最小的工厂规模。
某市有一所国有中型化肥厂,年产化肥80万吨,其中合成氨肥料50万吨,尿素30万吨。该厂建厂已有5年时间,长期以来,企业效益不温不火,属于“撑不着,饿不死”的企业,有困难的时候找政府伸伸手,挺一挺也就过去了。职工收入、福利等也都一般,几年没有多大改观。但自从2008年初,新的领导班子建立起来后,以新厂长为首的领导班子颇有一番雄心壮志,决定改变当前厂子毫无生气的生产面貌。
于是,该企业制定了一些新的企业制度、薪水福利制度及考勤管理等相关制度。同时经厂党委、厂领导讨论决定扩大规模,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00万吨每年的产量。新领导班子之所以提出这个计划是因为经过论证发现企业的生产效率没有充分利用发挥,生产成本相对来说偏高。通过扩大规模、增加产能,能够解决成本相对过高的问题。于是,在厂领导的带领下,该厂全体员工辛苦一年,终于在2009年实现企业产能翻一番,达到年产200万吨的生产能力。然而厂子大了,人员多了,很多成本方面的细节问题开始放大。由于前期投入较少,这次规模又扩大的太厉害,导致企业设备、人员等都跟不上生产建设的需要。同时,又由于管理上的疏忽,造成原料等浪费现象,生产成本反而比以前更大了。
厂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本来是要控制成本、带着厂里全体职员走进新时代的,结果没想到,辛苦了一年成本还是没有能够降下来。最后,厂里请来专家考察论证,经过专家的充分论证,发现该厂规模扩充的太厉害是导致成本上升的根本原因。因为规模扩充太厉害,导致生产管理、机器设备、人员培训配备跟不上,机器有空转现象、原料也有浪费现象等。最后专家给出的建议是,在现有产能的基础上缩小生产计划,把年生产目标定在150万吨左右。厂里采纳了专家的建议,经过一番反省、改正,到2009年底的时候,年产量成功地控制在了150万吨的水平。而且,经过核算,成本确实相对最小,管理等方面也更加得心应手了,现在该厂到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生产气象。
总之,工厂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只有适度的规模才能保持其生产成本最小化。否则,就会造成成本过高。
品牌营销中什么是工业化的一般模式
所谓工业化的一般模式,指的是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鼻祖,18世纪后期,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纺织技术的突破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纺织业从此摆脱了传统手工操作的落后生产方式,动力机械和其他许多操作过程由机器代替了人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蒸汽机的大量使用和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煤炭开采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农业的土地利用方式。为了给纺织业和其他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劳动力,英国开始“圈地运动”,迫使丧失土地的农民进城从事工业生产。英国本土市场狭小,难以满足纺织业和其他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海外广泛开辟市场,这样,又带动了造船业和军火业的发展。随着海外市场的拓展,英国本土的农业已难以提供纺织业发展所需的原料,海外殖民地不仅向英国输入粮食,而且输入棉花、羊毛等纺织原料,英国则向海外输出纺织产品、煤炭。这样,不仅本国的农牧民及工人成为英国工业资本积累的源泉,而且,广大海外殖民地作为农产品供应地,成为其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
随着英国的工业生产技术在欧美其他国家的扩散,这些国家也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进而,由于欧美等其他国家的竞争,英国传统的海外殖民地市场逐渐缩小,到19世纪末期,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最大工业品制造国。随着欧美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争夺海外市场和原料,尤其是一些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不满足于在海外市场所占的份额,因此,在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了相对和平的环境,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过去工业化国家主要通过和经济落后国家进行贸易,以获取资金和原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这种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仍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相当比重,但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这反映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技术需要。这种分工又进一步推动了技术进步,使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入以技术和知识投入为主的阶段。
今天关于品牌营销中什么是工厂的最小有效规模:例子案例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呢,更多关于品牌广告营销策划的资讯请关注三众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