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要想使传播的效果最大化,那么在传播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运用“叠加”这个武器。比如,有一个新品上市,你发布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宣传短片,其实这样远远不够,因为你忽略了受众的遗忘速度
品牌传播势能叠加例子:刷屏短片《啥是佩奇》
要想使传播的效果最大化,那么在传播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运用“叠加”这个武器。
比如,有一个新品上市,你发布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宣传短片,其实这样远远不够,因为你忽略了受众的遗忘速度,人们很快就会忘记你所传递的内容。
正确的传播方法是:当你发布第一轮主题宣传之后,紧接着提供几个子话题进行讨论,然后邀请各路“大V”从不同角度解读,同时在不同平台发布软文,最后再发起一些抽奖活动等。通过子话题、各路“大V”、多条软文、抽奖活动等多个传播手段的势能叠加,才能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刷屏短片《啥是佩奇》
有一部叫《啥是佩奇》的短片曾在朋友圈刷屏。
这部短片是小猪佩奇大电影的宣传片,短片很好地利用了“回家过年”这一热点。在短片中,爷爷给儿子打电话,让他们早点回家过年,刚好孙子接了电话。爷爷问:“你想要什么新年礼物?”孙子说:“想要佩奇。”
在大山里的爷爷根本不知道“佩奇”是什么,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故事情节幽默诙谐、情感丰富,激发了许多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短片一经发出,不仅各路“大V”、微信公众号争相转发,王思聪和新浪微博CEO也在他们各自的微博上转发,引起了更大的热议。
其实,从《小猪佩奇》的宣传中可以看出,在这部动画热播的过程中,不断有小猪佩奇的相关话题在网络上流传,通过多个话题的传播,形成了一股“佩奇热”。而年末的这个短片,更是将“佩奇热”推向了高峰,也引发了“佩奇”概念股票的一路高涨。
所以,在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像相声演员一样,通过制造各种子话题,层层抖包袱,通过多个话题或多个活动,使传播的波纹最大化。
品牌营销中品牌传播预热例子:“华为Mate 20稳了”
品牌传播预热例子:“华为Mate 20稳了”
品牌传播的第一步就是传播预热。通过预热的方式,先在客户的大脑里扔下一块石头,形成波纹。预热的目的在于要让尽可能多的潜在目标受众对活动感兴趣,产生参与的欲望。
“华为Mate 20稳了”
2018年9月13日凌晨,苹果召开了新品发布会,发布了iPhone XS、iPhone XS MAX以及iPhone XR。然而,新的iPhone最高配售价达12000多元,引来了不少吐槽。
但是,发布会结束后,一个“华为稳了”的话题火了,很多小伙伴都在问,“华为稳了”是什么意思?
原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苹果发布会结束后,发布了一条微博,称:“稳了,我们十月十六日伦敦见。”
在余承东发布微博后,媒体和“大V”陆续转发微博表示对此次新iPhone的创新有些失望,并纷纷表示华为稳了,期待华为十月份发布的Mate 20能够带来更多惊喜。
华为通过借力苹果发布会的热点,发出了一条带有悬念的微博,引发各路“大V”的跟进讨论,也让消费者更加期待10月16日的华为新品发布会。
所以,在预热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提前剧透、制造悬念、制造互动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把前期传播推向高潮。
今天关于品牌营销中品牌传播势能叠加例子:刷屏短片《啥是佩奇》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呢,更多关于品牌广告营销策划的资讯请关注三众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