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工业革命后,机器劳动取代手工劳动使社会生产力取得了飞跃发展,新的经济组织——工厂制度普遍建立。随着组织规模扩大,内部结构复杂,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使管理难
工业革命后,机器劳动取代手工劳动使社会生产力取得了飞跃发展,新的经济组织——工厂制度普遍建立。随着组织规模扩大,内部结构复杂,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使管理难度空前增大,管理成本人为上升,大量工厂的经营不善和破产倒闭使传统的经验管理遇到了挑战,改进管理,降低组织活动的成本成为当务之急。以亚当·斯密、巴贝奇等人为代表,人们开始真正重视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从此生产计划、技术和劳动分工、设备的合理使用、劳资关系等成为管理者的研究专题。但在此之后,尽管工厂制度及其管理经验从英国推广到其他国家,但由于缺乏持续的技术和组织创新动力,管理理论并没有大的进展。这种情况直到美国铁路企业出现后才开始改变。
1. 铁路企业的成长与美国“管理运动”的开端
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掀起了铁路建设的热潮,由此导致了美国铁路企业的成长。由于修筑铁路所需的巨额资本需要通过资本市场才能筹集,使美国铁路企业几乎一开始就走上了公司制道路,从此公司制作为一种组织创新形式风靡世界。股份公司使企业规模突破了个人资本量的限制,使得投资巨大且拥有数千、数万员工的企业成为现实,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张,内部结构日益复杂。同时铁路企业的管理需要专业性的特殊技能和训练,支薪管理人员从此产生,现代职业经理阶层得以形成。
在19世纪40~50年代,铁路管理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如协调困难、发生事故、运输成本高等。面对这些严峻挑战的是大批新型的支薪经理人员,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在1841年10月5日的一次铁路事故后,乔治·w.惠斯勒为西部线设计了现代化的分工仔细的内部组织结构,从而使西部线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以职业经理人通过严密的管理系统而经营的现代企业;1846年巴尔的摩和俄亥俄铁路的本杰明·拉特岁布经过对财务会计理论和铁路管理精确性的精心研究,将财务活动从铁路作业活动中独立出来,首次提出了记录铁路运营的款项并编制日报表、月报表以便考核的制度。19世纪50年代初,长途铁路货运成本居高不下,麦卡勒姆经过深入研究,于1853年厉行改革,提出了组织结构设计的6条基本原则,明确了权责关系,采用电报加强信息传递,强化统计报表制度以控制经营成本,这些措施迅速提高了运营效率,麦卡勒姆因此声誉鹊起。在总结上述成就的基础上,1852年就任宾夕法尼亚铁路总经理的J.汤姆森(J.Tcmscn)以明确中央管理机构、区段管理机构中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为重点,形成了一套分权的、权力机构与职能部门分设的组织形式——这就是后来M型组织结构的雏形。于是分工严密、结构合理、协调控制的铁路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逐渐形成,而与之相适应的近代财务会计、统计制度的基本方法也在19世纪50~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
长期担任《美国铁路杂志》主编的亨利·普尔(Henry Pccr,1812~1905年)是铁路企业管理经验的有力支持者和宣传者。在他的努力下,《美国铁路杂志》成为铁路投资者和经理人员可靠的信息来源,成为当时主要的商业刊物。而且他总结出了组织、沟通、信息3条基本管理原则;他还注意到企业中人的因素,提出灌输团队精神、克服照章办事的僵化作风,保持人的自觉性、各部门的生气、服务精神,消除“把人看做机器”等超前的管理思想。铁路企业的成长和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准确可靠、全天候、大规模、低成本的运输为后来制造业中现代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铁路企业的组织管理创新成为后来制造业企业的组织管理创新的基础。因此,这是美国“管理运动”的先声。
2. 现代工商企业的成长与“管理运动”
19世纪60、70年代以后,在美国、德国等国家发动的“电气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电能的运用使各个行业的团队工作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钢铁、机械、化工、橡胶、汽车、玻璃、通讯等新产业兴起。这些新工业规模大、技术要求高、计算精确、变换迅速,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运输业和通讯业的发展,使人际交往、社会联系的技术条件有了划时代的改变。一方面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和生产、服务的社会化,促进了一体化市场的发育并形成了国际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降低了管理成本,许多企业逐步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大规模分配的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于是在企业规模扩大、跨国公司方兴未艾的同时,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机构设置进一步复杂化、多层次化。同时,股份制的企业制度从铁路行业扩展到各个行业,所有权、控制权分离产生的职业经理人员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被称为“经理革命”)。在原有管理方法难以适应新情况,组织创新迫切需要新的管理理论作保证的形势下,职业经理人员构成了管理理论专业研究队伍的主体,从而形成了社会性的管理研究潮流——“管理运动”。
19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长时期的经济萧条,市场疲软,需求持续下降。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企业家们开始把注意力从技术转移到组织管理上来。这是管理运动在整个工业界开始的契机。1886年,新成立的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年会召开,改进组织管理成为探讨的主题。耶鲁一汤制造公司总经理亨利·汤(Henry Tcwne)1870年就开始研究系统的高效率管理方法,在年会上,发表《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主题讲话,呼吁建立一门管理的科学。在这次会议上,亨利·梅特卡夫发表论文总结了1881年在他管理的兵工厂中实行的一种从完备监督流程入手,分析控制管理费用的“车间定电记账制度”;奥柏林·斯密提交的论文探讨了固定资产核算问题,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此后,“管理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在管理运动中,管理终于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管理思想从偶然、片段和不完备的分析,发展到一种影响人们经济工作的较完整的思想和理论;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探讨、传播,通过独立的管理学术团体——协会、出版物和会议进行,并形成了较成熟的学术规范;管理人员成为一种职业,管理教育也发展起来,管理人员不仅可以从实践中成长,而且可以通过大学教育来培养。这些都对以后的管理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品牌营销中美国吉列公司的技术创新:案例分析
吉列公司是以生产刀片为主导产品的公司,它的产品能打入国际市场并持续较长时间,与它的技术创新的关系十分密切。吉列公司的创始人是吉列。1891年当他遇到锯齿瓶塞的发明人彭特尔时,彭特尔向他建议,集中精力去开发顾客必须反复购买的产品,是一条成功的捷径。
这一观点虽然激起了吉列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却一直缺少具体设想,直到1895年一个夏日之晨,他要刮胡子时却发现其刮胡刀很钝不能使用,只有等磨刀师磨锋利后才能再用,为此他很生气。突然,他想到得有一个很薄的非常锋利的刀片……他觉得非常兴奋,因为这种产品可以实现顾客的反复购买,这正是他几年来梦寐以求的新产品。
1901年,他的好友将吉列刮胡刀的设想告诉了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帆械工程师尼克逊,尼克逊同意研究吉列的设想。数周后,尼克逊成为吉列的合伙人。为了筹措所必须的5000美元生产设备费用,公司的名称改为美国安全刮胡刀公司。
公司在芝加哥物色了一家代销机构,并规定其安全刮胡刀套件(一支刀体和20片刀片)的售价为每套5美元。刀片每20片为一包,每包1美元。当年10月,首次广告提供30天退款保证,在“系统”杂志上刊登,至1903年底,共售出51万套安全刀体和168万片刀片。
公司在1906年首次发放股票。在以后的十年中继续以每年30至40万套的销量出售安全刮胡刀,刀片的销售从45万包增加到7亿包。至1911年,公司的南波士顿厂雇用了1500个员工,三年后,由于尼克逊发明了全自动刀磨机,使其生产能力迅速增加。这些新设备比尼克逊以前发明的机器,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刀片的质量。
原来的安全刮胡刀的专利权于1921年10月满期,吉列公司早就为此做好了准备。在当年五月,使其竞争对手吃惊的是,吉列同时推出了两种新产品:一种按原价出售的新型改进吉列安全刮胡刀和另一种售价1美元的银朗安全刮胡刀。1923年公司再推出镀金刮胡刀,售价仍为1美元。当妇女盛行短发的时候,吉列又推出称为得伯特的女用安全刀,而售价仅为79美分。
1934年,公司又推出第一种单面安全刮胡刀和ProbakJunior刀片、售价为4片10美分,至1936年公司推出安全刀片系列以外的产品即吉列无刷刮胡膏,售价为98美分;1938年秋,公司又推出吉列薄刀片,吉列电动刮胡刀也于当年圣诞节问世。电动刮胡刀是在数年前发明的,但直至30年代后期才被接受,对公司来说,这一年的最重要发展是史攀出任公司的总经理。在他的领导下,开始了许多新的管理政策。公司仍然保持低价销售策略,但十分强调产品质量,以保持产品的信誉。公司采用了本企业研究的新工艺,以便在制造过程中严格保证刀片的质量。在1920年至1945年间,公司没有推出新产品,这是由于战争的影响。尽管如此,公司的研究开发人员研制成了第一台双刃片分配机,改进了过去的包装工作会议。1964年公司的经营状况很好,其年销售额约为5.2亿美元,这时,吉列的名字已誉满全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吉列公司开始实行对外兼并和内部创新,以便成为世界性的多样化经营企业。经过认真分析之后,公司于1948年决定扩大市场。同年购进托尼家用烫发器制造公司,1955年兼并在加利福尼亚生产圆珠笔和刮胡膏的梅特公司。
1960年,公司又推出超级兰吉利刀片,即全世界第一种涂层刀片。1946年公司重新调整了产品组合,形成两大类产品并由两个事业部分管:吉列产品组合,负责刮胡刀产品和男用品;多样化产品组合,负责其他所有产品。自吉列产品组负责人吉格勒升任公司总经理后的十年里,是公司销售和产品发展最迅速的年代。在他领导下的前几年,公司连续推出盒式刮胡刀组、多笔尖圆珠笔、Hok-One刮胡膏、可调盒式刮胡刀、超级不锈钢刀片、增塑刀片、微孔笔和几种止汗剂,这些产品的市场投放都取得了成功。
1971年,公司重新调整了产品组合和管理机构。这样,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发和营销了许多新产品,1974年以前公司一半以上的销售额来自近5年内的新产品。安全刮胡刀部在推出Tracn型刮胡刀系列之后、迅速成为市场上的最畅销品,继而又推出女用Daisy削发刀及男用GoodNews刮胡刀。保健用品部也营销了多种新产品,如柠檬洗发精、无碱洗发精,1972年进入个人用具市场,如开发和营销Max手提式烘发机。
【问题】
1.你从吉列公司的技术创新中受到何种启发?
2.吉列公司技术创新的源泉是什么?
【案例分析】
1.你从吉列公司的技术创新中受到何种启发?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原意为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技术创新,是指通过研究与开发工作创造出使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效果能有明显提高的新技术。
(1)寻找机会。
(2)提出构思。直到1895年一个夏日之晨,他要刮胡子时却发现其刮胡刀很钝不能使用,只有等磨刀师磨锋利后才能再用,为此他很生气。突然,他想到得有一个很薄的非常锋利的刀片……
(3)迅速行动。1901年,他的好友将吉列刮胡刀的设想告诉了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帆械工程师尼克逊,尼克逊同意研究吉列的设想。数周后,尼克逊成为吉列的合伙人。
(4)坚持不懈。公司在1906年首次发放股票。在以后的十年中继续以每年30至40万套的销量出售安全刮胡刀,刀片的销售从45万包增加到7亿包。
(5)破除障碍。为了筹措所必须的5000美元生产设备费用,公司的名称改为美国安全刮胡刀公司。
(6)无畏环境。
(7)合作交流。
(8)创新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吉列公司开始实行对外兼并和内部创新;1960年,公司又推出超级兰吉利刀片,即全世界第一种涂层刀片。1946年公司重新调整了产品组合,形成两大类产品并由两个事业部分管;多样化产品组合,负责其他所有产品;1971年,公司重新调整了产品组合和管理机构。
(9)改变产品结构和产品组合
2.吉列公司技术创新的源泉是什么?
(1)企业意外的成功和失败。由于尼克逊发明了全自动刀磨机,使其生产能力迅速增加。这些新设备比尼克逊以前发明的机器,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刀片的质量。
(2)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改变。企业以自己敏锐的嗅觉和果敢的策略,获得了发展的契机。1971年,公司重新调整了产品组合和管理机构。这样,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发和营销了许多新产品,1974年以前公司一半以上的销售额来自近5年内的新产品。
今天关于品牌营销中美国管理运动的三次浪潮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呢,更多关于品牌广告营销策划的资讯请关注三众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