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中哈耶克的货币理论

今日导读: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哈耶克的货币理论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以分析如何使货币保持中性为重点,代表作是1931年出版的《物价与生产》;第二阶段的重点是宣扬货币的非

  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哈耶克的货币理论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以分析如何使货币保持中性为重点,代表作是1931年出版的《物价与生产》;第二阶段的重点是宣扬货币的非国家化,主张实行自由货币政策,代表作是1976年发表的《货币的非国家化》。

  (1)1931年哈耶克在《物价与生产》中提出其“中性货币”的理论。“中性货币”是瑞典学派的创始人威克塞尔首创的一个术语。哈耶克采用了“中性货币”这一术语,但对这一术语的含义做了相当大的变动。他指出,以约翰·穆勒和费雪为代表的货币理论,以及威克塞尔的货币理论都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化只有在引起一般物价水平变动时才会影响相对价格,而只要币值稳定,一般物价水平不变,货币就不会影响相对价格,从而也不会影响经济过程的实际方面。他认为这种货币理论无法说明货币数量变化如何影响经济中个人的决策。

  哈耶克认为货币对物价和生产的影响,完全与对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无关,几乎货币数量的任何变动,无论它对物价水平有无影响,总会影响到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到受相对价格制约的生产数量和方向。因此,他要建立的货币理论主要是要说明货币在什么条件下对商品相对价格从而对生产数量的方向发生影响,说明这种影响的具体机制。

  由于相信货币数量变动会直接影响相对价格,哈耶克的中性货币的含义就是指货币对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发生影响,不引起相对价格的均衡,不引起生产方向的误导,即货币对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中性”或保持“中立”。在重新定义了货币中性的含义后,他认为,构成货币影响生产的理论分析的出发点是货币是否保持中性。于是货币理论的目标是说明使货币保持哈耶克中性的那些条件。这些条件有三个:

  ①在货币交易系数和流通速度一定时,使货币流通量保持不变。当整个社会的货币交易系数发生变化时,货币流通量应发生反方向的变化。同时,当流通速度变化时,必须以货币总流量的相反变化来加以抵消,以便使货币对相对物价与生产保持中性。

  ②一切价格随供求状况的变化而完全伸缩自如。

  ③一切长期契约都建立在对未来价格运动的正确预测的基础上。

  以上这三个条件对于保持货币中性是缺一不可的。

  哈耶克的中性货币概念对他的货币政策主张也很有影响。他认为中性货币概念为判断实际货币政策是否合理提供了一个重要准则。从这一准则出发,他反对当时颇为普遍的“弹性”货币的政策(即中央银行应当使货币量随生产的增长而相应增长),因为这种政策不是如他所要求的那样按货币交易系数和流通速度的变化而相应变动货币流通量,而是使货币量随生产规模的变化而变化,这在他看来,必然导致相对价格和生产结构的扭曲,破坏货币中性。

  (2)针对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哈耶克提出了自由货币理论。如果说中性货币理论是要限制中央银行的行为,那么自由货币理论就是要根本取消中央银行行动的权力。根据哈耶克的定义,自由货币指私人发行而非由一国政府垄断发行的竞争性货币。

  哈耶克认为,政府对货币发行的垄断,在铸币时代就已经造成了危害;在纸币时代,其不良后果更加严重和显著,纸币的历史就是通货膨胀的历史。垄断了货币发行权的政府,更关心的是自己财政支出的需要量而非通货的稳定。政府滥用货币发行权,造成了持久和广泛的通货膨胀。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发生的滞胀,便是这一不良影响的典型表现。

  哈耶克指出,历史证明私人是能够发行稳定的、良好的货币的。①只要私人有机会这样做,那将工商业兴旺,经济情况良好,政府收入也得到保证。哈耶克还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了私人能发行良好货币的原因。②货币通常被规定为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只有唯一的一种交换手段。人们有时会普遍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换手段,只要这些交换手段之间可以按一定的比率迅速兑换。

  哈耶克还通过分析货币的具体用途来论证自由货币。他认为货币的具体用途有四个方面:①用于现金购买;②作为购买力的储备用于未来的支付;③用作延期支付的标准;④用作可靠的核算单位。根据对这四种用途的分析,哈耶克的结论是,一种货币只要能够成为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交换手段并且具有稳定的价值,从而能够成为现金购买、未来支付、延期支付的手段和可靠的核算单位,那么该货币无论是由国家或私人提供,都可以成为通货。

  哈耶克认为,在自由货币制度下,整个社会所向往的好货币将不再来自政府的仁慈,而是来自各私人银行对其自身利益的关心。各私人银行所面临的重大决策是:发行自己的货币,还是选择其他人所发行的货币作为储备?那些发行货币的私人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将自觉控制货币发行量,并保持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支付债款,否则它发行的货币就会被公众所抛弃。那些不发行货币的私人银行也将受到货币发行银行的钳制,这样就使整个银行体系在相互竞争中以一种审慎的态度来对待货币发行,从而避免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时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

品牌营销中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

  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主要表述于在1931年出版的《物价与生产》一书中。哈耶克从均衡状态出发来分析经济周期。

  (1)哈耶克的均衡,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货币数量一定、整个社会的消费与储蓄比例一定、生产纵向结构一定时,人们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和用于购买资本品的货币之间的比例,等于消费品产量与资本品产量之间的比例,即两类产品的需求之比等于供给之比。这个比例称作均衡比例。

  (2)哈耶克的生产结构,就是生产的迂回程度或资本化程度。迂回生产包括若干顺次相继的生产阶段,其中每阶段都将上一阶段的产出作为投入,又以自己的产出作为下一阶段的投入。当生产的迂回程度变化时,意味着生产结构的变化;生产结构的变化取决于各生产阶段上的企业赢利状况,而这又取决于各阶段产品的成本和相对价格。因此相对价格是决定生产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生产结构的变化来自两种原因:一是社会的消费和储蓄之间的比例发生自愿的变化;二是货币数量的变化。

  ①当生产结构由于自愿储蓄增加而变化时,只要货币数量一定,经济就会经过一个平稳的自发过程而建立起新的均衡。从某一均衡状态出发,若消费者的自愿储蓄增加了,增加的储蓄将全部转化为投资。因此自愿储蓄增加的结果是减少消费需求,增加资本需求,从而引起消费品相对价格下降和资本品相对价格上升。相对价格的这种变化,导致较晚阶段所用资金的利润相对下降,而较早阶段所用资金的利润则相对上升。生产的迂回程度加深的结果,是消费品产量相对减少,而资本品产量则相对增加。

  ②生产结构还会因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引起变化。一旦货币数量发生变动,旧的均衡将被打破,而新的均衡只有在经历波动之后才会出现。哈耶克认为,货币数量变动对均衡的扰动,会因为新增货币首先用于购买资本品还是首先用于购买消费品而有所不同,由旧均衡走向新均衡的途径会也有所不同。

  (3)哈耶克认为,专门性货物的闲置不能证明消费不足。在哈耶克看来,资本品闲置并不是因为消费品生产部门生产过剩而减少资本品需求,而是因为消费品生产抽光了使较早阶段的专用资本品发挥作用的非专门性货物。所以哈耶克的周期理论被人称作消费过剩理论或资本短缺理论。

  今天关于品牌营销中哈耶克的货币理论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呢,更多关于品牌广告营销策划的资讯请关注三众广告。

猜你喜欢

品牌营销中好奇心效应:什么意思、例子案例
品牌营销中终端拦截的基本原理:7种制胜方式
品牌营销中什么是批零差价:批零差价的计算公式
品牌营销中安利与美国的直销立法
品牌营销中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
品牌营销中保险长期、中期、短期营销计划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