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中菲利普·克罗斯比零缺陷管理的基本思想

今日导读:克罗斯比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零缺陷”思想。克罗斯比原来只是个医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52年,美国制造业的黄金时代来临,克劳斯比先生放弃了医生职业,在一家制造

  克罗斯比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零缺陷”思想。克罗斯比原来只是个医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52年,美国制造业的黄金时代来临,克劳斯比先生放弃了医生职业,在一家制造业工厂中找到了一份质检员的工作。他发现,大家做事情的时候都不愿意第一次就做对,总是要修修补补。例如,公司在制作招标书的时候,总是会制定一个返工期,因为按照可接受的质量体系,总是有一些工作需要返工。出现这种荒谬现象的原因是,大家逐渐接受了“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的思想。由于他具有医学背景,因此能够从医学的角度看待质量检验这项工作。他发现,质检员所扮演的角色相当于“死后验尸”,并不能提高质量。在医生看来,只有加强预防,才能够避免病人得病。

  随着工作经历的不断增加,克罗斯比对质量管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并逐步提出了以下零缺陷管理的基本思想。

  1. 医生的视角:预防产生质量

  从医生的角度观察,克罗斯比认为:如果制造业的组织方向走错了,那么对产品质量进行分门别类并不能提高质量。他把源于医学的概念引入到制造业,认为检验并不能产生质量,只有预防才能产生质量。这一观点正是后来的克罗斯比质量原则之一。

  检验是在过程结束后把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挑选出来,而不是促进改进。检验是告知已发生的事情,此时缺陷已经产生,不能产生符合项。预防发生在过程的设计阶段,包括沟通、计划、验证,能够逐步消除出现不符合项的可能性。通过预防产生质量,是要求资源的配置能保证工作正确完成,而不是把资源浪费在问题的查找和补救上。

  2. 店员的感悟:客户化的思维

  克劳斯比在做普通店员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解客户需求对提高销售量的重要性。质量好的定义并不是完美无缺,而是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只有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顾客才会有长久的信任,才会保持对产品的忠诚。因此,客户化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3. 项目的实践: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

  克罗斯比发现,人们总是遵循传统的智慧,按照可接受质量体系(AQL)的标准来做事情。在可接受的质量体系中,人们都是按照固定的比例来分配不合格产品的数量,这样产生了大量的浪费。

  克罗斯比认识到: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零缺陷的工作标准意味着任何时候都要满足工作过程的全部要求。它是一种庄重的个人承诺,即按大家都同意的要求去做。如果要让工作具有质量,那么就绝不能向不符合要求的情形妥协,而是要极力预防错误的发生,这样顾客也就不会得到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或服务。这是“零缺陷”工作标准的重要意义。

  1963年,美国国防部开始将克罗斯比零缺陷概念推广到GE、波音以及日本的NEC等公司。这样,零缺陷的概念逐步得到了认可和推广。美国在1988年设立了“克罗斯比质量奖”。1992年设立的欧洲质量奖的核心框架体制亦是克罗斯比质量奖。后来,零缺陷的思想传至日本,在日本制造业中得到了全面推广,使日本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得到迅速提高,继而进一步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

品牌营销中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出现了失业增加和物价持续上升共存的局面。针对这种新情况,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普斯1958年在《经济学报》上发表了《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根据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估算出一条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的依存关系曲线,即“菲利普斯曲线”,解释了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水平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互为替代的逆向变化关系。新古典综合派将菲利普斯曲线引入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中,并对其进行了修改和发展,集中体现在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年发表的《达到并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问题: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一文中。

  首先,萨缪尔森和索洛将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扩展到解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决定价格的原则是成本加值法,即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一个固定比例的利润。当短期中工资是唯一的成本时,工资增加也就相应地提高价格水平。具体而言,企业是以对每个单位产量的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价”的方式来确定价格的。这意味着 P 总是与 WL/Q 成比例,其中 P 为价格水平, W 是工资率, L 是劳动小时, Q 是产量。进一步假定平均劳动生产率( Q/L )稳定地每年增长2%。这样,如果工资每年增长8%,价格将会每年增长6%(=工资的增长率8%-生产率的增长率2%)。更一般的公式为:通货膨胀率=工资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通过这一关系可以确定货币工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同向变动关系。根据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成此消彼长的反比关系,从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也就存在此消彼长的反比关系。

  其次,萨缪尔森和索洛利用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通货膨胀对换论”。根据这一观点,进行决策时,如果一个国家愿意支付较高的通货膨胀的代价,那么,它就可以得到较低水平的失业率;或者反之,以高失业换取低通货膨胀率。决策者可以运用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相机抉择。正如他们所说的,决策人所面临的是“一个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进行选择的菜单”。此外,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这一对关系被认为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中都是成立的。这样,就使菲利普斯曲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萨缪尔森和索洛的这两点重要发展,菲利普斯曲线成为分析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政策选择的重要工具,从而也就成为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今天关于品牌营销中菲利普·克罗斯比零缺陷管理的基本思想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呢,更多关于品牌广告营销策划的资讯请关注三众广告。

猜你喜欢

品牌营销中影响产业布局的经济因素
品牌营销中企业内部资源:什么意思、例子案例
品牌营销中什么是两步流动理论模型:主要观点、局限性
品牌营销中幼稚产业的判定标准
品牌营销中商场博弈的例子和启示:智者的金钱游戏
品牌营销中正规(直营、公司)连锁的特点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