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中产业结构政策之一:主导产业选择政策

今日导读: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

主导产业选择政策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本身成长性很高,并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

  主导产业不完全等同于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是指构成当前和未来经济总量和国民收入主要来源的产业。当然,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一样随着经济发展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而有所变换。

  主导产业选择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引导、促进主导产业的合理发展,从整个经济发展的目标出发,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经济杠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等来影响主导产业发展的所有政策的总和。

  确定选择主导产业有以下几个基准:

  第一是关联度高的产业。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首先发展那些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这一基准的含义是政府应选择那些关联效应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政府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个观点对日本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第二是增长潜力大的产业。产业的增长潜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也称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某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比,它表明产品的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敏感程度。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品和行业,其增长速度将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弹性小于1的产品和行业,增长速度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促进整个产业持续高增长率,有利于创造更多国民收入。收入弹性系数高的产品的产业部门将获得更快的发展,占有更大的比重。

  第三是技术进步快的产业。这是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后由日本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参照了这一基准。它是指某一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与其他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之比,一般用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按生产率上升率基准选择主导产业,就是选择技术进步快、技术要素密集的产业,因此,也被称为比较技术进步率基准。这一基准反映了主导产业迅速有效地吸收技术进步成果的特征,优先发展全生产要素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有利于技术进步、提高创汇能力、改善贸易条件和贸易结构,有利于提高整个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四是技术密集度高的产业。产业的技术密集度不仅通过影响产业技术进步而影响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而且具有提高产业增加值率的作用(技术含量高使附加值高)。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与就业功能有一定的反向变动关系。综合生产率(TFP)指标,包括了劳动、资本、中间投入等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但劳动生产率毕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生产率增长会相对减少就业量;而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带来的技术进步、生产率上升率和增加值率,不一定影响产业的就业功能。

  第五是就业功能强的产业。从产业的要素密集度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弱,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分为两种情况: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相对较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相对较弱。但是,各个产业的实际就业功能及其差别,还要取决于产业的发展水平、趋势和特点。从产业的相对就业密度来看,一方面是每亿元工业增加值或产品销售收入所对应的就业人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的资本与劳动力比率来分析提供一个就业机会所需要的资本量。

  第六是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制造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主要表现在资源消耗(物耗和能耗)低和环境污染小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基本上可以通过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来考察,因为物耗和能耗本身就是经济效益的部分内容,而环境污染的大小一般可以通过治理污染的成本反映出来。至于高污染产业有负的外部性,我们可以将这些产业排除在外。这里主要通过总资产贡献率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两项指标来考察我国制造业中各个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

品牌营销中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产业经济学建立在一系列的产业经济的理论基础上。这些理论基础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渊源。

  1.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1776年3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劳动分工理论对于管理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专业分工、管理职能分工、社会分工等理论,都与斯密的这一学说有着血缘关系。斯密有句名言“请给我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斯密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利益,正因为每个人都有利己主义,所以,每个人的利己主义又必然被其他人的利己主义所限制,这就迫使每个人必须顾及他人的正当利益,由此而产生了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正是以个人利益为立脚点的。这就是所谓“经济人”观点,后来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管理的理论基础。

  1879年英国夫妻经济学家马歇尔夫妇合著《产业经济学》,被看成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创始人。1959年贝恩出版《产业组织理论》,系统论述了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标志着以SCP为主要分析方式的产业组织理论的正式形成。

  2. 产业结构理论

  主要是以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联系方式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及其原因。主要代表有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等。对三次产业间关系的研究,首推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 Petty),他在出版的名著《政治算术》中,利用英格兰和荷兰的大量统计材料,论述了劳动力及收入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变动规律。他认为,制造业比农业、商业比制造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并且认为,这种产业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成为劳动力在产业之间流动的主要原因。

  3. 产业关联理论

  主要是研究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也称为投入—产出理论,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里昂惕夫,生于俄国彼得堡,美籍经济学家,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创立是里昂惕夫的最重要贡献,他长期有成效地应用此法于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特别是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里昂惕夫反论”。1936年,他第一次发表了真正介绍投入产出理论和方法的论文《美国经济体系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在编制反映各部门之间产品量交流情况的“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确立一组线性方程,用以研究各部门间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关系,即对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相互依存关系进行数量分析。

  4. 产业布局理论

  以德国经济学家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为代表的古典区位理论是最早专门论述产业布局问题的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主要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第二,古典区位理论主要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区位主体中多个部分(如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第三,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主要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第四,古典区位理论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第五,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第六,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既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第七,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等。但不管怎样,这些不足丝毫不会掩盖古典区位理论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5. 产业管理及政策理论

  主要研究产业管理,产业政策制定的原则、手段,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规制及安全政策,等等。产业政策的概念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是产业政策的思想及其实践早就出现了。19世纪40年代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李斯特在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比较分析了各国的经济与政策,特别是对比分析了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和海外扩张政策,以及美国的关税保护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提出了国家应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

  今天关于品牌营销中产业结构政策之一:主导产业选择政策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呢,更多关于品牌广告营销策划的资讯请关注三众广告。

猜你喜欢

品牌营销中跨境电子商务与国内电商的区别
品牌营销中按广告的传播范围分类:分为国际性(全球性)、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广告
品牌营销中医药组织市场的特点特征
品牌营销中什么是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品牌营销中区域定价有哪些方法?
品牌营销中如何正确理解顾客是上帝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