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以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世界上24个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后,提出了“倒U型”区域经济发展规律。1. 研究思路威廉姆森首先收集1950年24个国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以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世界上24个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后,提出了“倒U型”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1. 研究思路
威廉姆森首先收集1950年24个国家的区域所得、人口资料,以计算各国的区域不平衡指标。他通过进行横断面分析(cross-section analysis)的比较结果发现:经济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瑞典等),其区域间的不平衡程度较小,而中等收入国家(如巴西、哥伦比亚、西班牙)因为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区域不平衡程度极大。其次,对10个国家进行时间序列分析(time-series analysis),以揭示单个国家区域收入差异的变化趋势。从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已开发国家,其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多经历了递增、稳定、下降三个阶段。
2. 主要观点
在一个国家内,当经济发展处于初期阶段时,区域增长是不平衡的,但区域经济差异一般不是很大;随着国家经济整体发展速度的加快,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就会随之扩大;当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一个相对高的水平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扩大趋势就会减缓,既而停止;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区域之间的差异就会呈现缩小的趋势。从长期看,区域增长趋向均衡。这样,地区经济差异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变化在形状上像倒写的“U”字,故称为“倒U型”理论。
总之,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根据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针对均衡发展理论存在的问题,强调不发达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其他资源(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因而理论上的均衡增长是不可能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顺应了区域经济成长的一般规律,不同时期在生产力布局的决策上要选择支配全局的少数发展条件较好的重点部门、重点地区或地带实行重点开发,逐步实现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转变。区域经济成长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演变过程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结果。在区域成长初期,极化效应较扩散效应显著,区域经济差距呈拉大趋势,这种不平衡表现在生产要素首先集中在少数点或地区(增长极)上,可以获得较好的效益和发展。在区域成长后期,扩散效应变得更为重要,聚集经济向周围扩散渗透,并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进一步缩小。
事实上,均衡发展理论与非均衡发展理论并不像表面上看来那样各执一端,互不相容,两者也有统一的一面,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均衡与非均衡是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它们相互交替,不断推动区域系统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化。
品牌营销中“点对点”(交流式)传播模式的特点与功能
“点对点”又称交流式,是指信息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双向互动。日常生活中的谈话,网络中的聊天就是一种交流式传播行为。
其特点是交流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频繁交换角色,反馈迅速及时,可以使双方及时就某个话题深入讨论,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在科技传播领域中,交流式传播是经常发生的,特别是在科学共同体内的专家同行之间。
从功能上说,交流式传播可以有效及时地实现知识共享,特别是对传播新知识而言,交流式传播较其他传播方式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在传播显性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传播一些隐性知识,甚至在传播具体知识之外还能给对方以某种启示,具有启发灵感、激励创新的功能。
因此,发展良好的人际交流关系,建立浓厚的学术氛围,发展各种学术团体内外的非正式交流网络,促进交流式传播的充分活跃,对于发展科技传播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把交流式传播比喻为“点对点”式传播,辐射式传播则可以比喻为“点对面”式传播,是某个或某些传播者面向数量较大甚至数量巨大的受传者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过程。一般而言,这种科技传播要利用一定的传播媒介,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相对固定,信息流动方向也相对单一。
辐射式传播具有扩散性强的特点,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倍增效应强,但反馈相对不充分,有时会因提高速率而牺牲质量。科技传播中的科技教育和利用大众传媒进行的科技传播即属于辐射式传播。一般而言,辐射式传播有利于大面积大范围地扩散知识。
今天关于品牌营销中“倒U型”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观点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呢,更多关于品牌广告营销策划的资讯请关注三众广告。